• 四年级青岛版课件
  • 四年级岳麓版课件
  • 二年级化学课件
  • 六年级地理课件
  • 二年级北师大版课件
  • 三年级鲁科版课件
  • 五年级鲁科版课件
  • 九年级湘教版课件
  • 九年级苏教版课件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寓言二则教案

    2021-10-06 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

     
    9 寓言二则


    教学
    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则、揠”等10个生字,会写“寓、宋”等10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重点
    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点句。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揠①(yà) 苗 助 长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②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①为什么不用“盼望、希望、渴望”而用“巴望”一词?]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句导读:这两句话写出了事情的起因,农夫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的心情][②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农夫迫切希望禾苗长高的心情?]
    段导读:农夫希望禾苗快快长,非常焦急。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农夫想到了帮助禾苗快快长高的办法。]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③“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农夫为什么会筋疲力尽?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段导读:农夫想出了办法,把禾苗拔高,帮助它们成长。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③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农夫很为自己的办法感到骄傲。][④力气真的没白费吗?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
    段导读:农夫回家告诉家人,自以为得计。
      他的儿子很纳闷④,第二天跑到田边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⑤农夫的办法为什么失败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儿子跑到田里,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知识详解:
    ①揠:就是“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把禾苗拔高,帮助其成长。
    ②巴望:希望、盼望的意思,“巴”有急切、迫切的意思。
    ①“巴望”一词比“盼望、渴望”等词语更能描绘出农夫那种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
    ②我们从“巴望、天天、十分焦急”等词语感到农夫迫切希望禾苗长高的心情。
    ③“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农夫想到要把禾苗拔高的方法帮助禾苗生长。因为他“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所以会“筋疲力尽”。
    ③“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这个词语写出了农夫自以为得计的心情。
    ④从下面的结果来看,农夫的力气白费了,而且禾苗不光没有“长高一大截”还都枯死了。
    ④纳闷:感到疑惑不解。文中指农夫的儿子不明白禾苗为什么那么快长高了一大截。
    ⑤因为农夫急于求成,违背了禾苗成长的规律,人为地帮助成长,反而为欲速则不达。

    鹬①蚌②相争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事情的起因:河蚌张开壳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①找出鹬、河蚌的动作的词语,体会他们是怎么互不相让的?]
    段导读:一只河蚌和一只鹬互相僵持着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③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句导读:这是鹬威胁河蚌的话。]”[②鹬接着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认为鹬这样不相让,接下来会怎么样?]
    段导读:鹬威胁河蚌。
    河蚌毫不示弱④,得意洋洋地[③找出描写河蚌神情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④从河蚌的话语中,你觉得河蚌这样说对吗?你会预见到的事情的结果会怎样?]
    段导读:河蚌毫不示弱,也不相让鹬。
    就这样,鹬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句导读:这句话是文中的中心句。]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⑤。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他们一起捉住了。[⑤事情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段导读:鹬蚌相争,互不相让,最后渔翁得利,捉住了他们两个。

    知识详解:
    ①鹬:读“yù”一种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趾间无蹼,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小虫和贝类。
    ②蚌:读“bàng”软体动物,肉可供食用,或作饲料。
    ①河蚌的动作:张开,晒,合上,夹住。鹬的动作:看见、伸、啄肉。
    一个“张开”,一个“伸到”“啄”,一个“合上”并“牢牢夹住”。
    ③威胁:威逼胁迫。
    ②鹬这样了,还威胁河蚌,不愿意相让,只能导致河蚌更加不相让,不松口。
    ④毫不示弱:表示河蚌面对鹬的威胁一点也不表现出软弱的样子来.不甘心表示自己比鹬差。表示态度强硬 ,不甘落后,不服输。
    ③描写河蚌神情的词语是“毫不示弱、得意洋洋”。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河蚌不愿意松开,面对鹬的威胁,丝毫不惧怕,更不愿意相让,
    ④鹬强硬,河蚌比他更强硬,结果只能是互相僵持,两败俱伤。
    ⑤喜笑颜开:本文指渔翁白白捡到两个猎物,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⑤事情的结果是双双被渔翁轻轻松松给逮住了,成为了渔翁的囊中之物。这正是他们互不相让的结果。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词语的意思。
    3.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在活动中体会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插图,教学课件。

     
    一 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读准平舌音“宋、咱、则”,前鼻音“筋”。
    (2)注意字形
    拔:与“拨”区别开来,“拔”右边是个“友”加一点。
    寓: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最后三笔是:竖、提、点。
    2.查词典,解释词语。
    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巴望:希望、盼望的意思,“巴”有急切、迫切的意思。  
    焦急:非常着急。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4)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三、读故事
    1.思考
    (1)农夫种了禾苗后心情怎么样?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自愿交流,反馈
    要求:用书上的句子来说一说,找出重点词语。
    3.模仿农夫焦急的样子(请同学上台模仿,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要求:神态、动作(揣摩一下心理,想象农夫会自言自语嘀咕一些什么)
    4.交流“焦”字
     从字形想一想,你能想到什么?(开拓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中国的汉字多么形象啊!(启发:怎样才能由“焦”变为“不焦”?要是你,怎样化解如此焦急的心理)(可指导读出本自然段的“焦急”)
    5.焦急的农夫想到了什么主意?(自由读第2自然段,把农夫想出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指导朗读:急忙、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到天黑、筋疲力尽。
    (2)板书:筋疲力尽。指导“疲”的写法和意义。
    (3)加上动作表演农夫拔禾苗的过程,体会他的心里语言。(“拔”的动作演示是重点,是小心翼翼地还是急匆匆地?做好预设,应属于前者)
    (4)如果你是禾苗,你会怎么说?(让学生积极表现)
    6.筋疲力尽的农夫回家后怎么样呢?
    (1)板书:兴致勃勃。指导“勃”的写法和意义。
    (2)指导朗读(加上动作或手势)(体会:累并快乐着)
    7.他的儿子知道了,有什么反应?
    (1)学习“纳闷”(纳闷些什么,心理语言)
    (2)禾苗的结果怎么样呢?
    (3)说说禾苗枯死的原因。板书:规律、急于求成。(回到寓言题目,问学生“揠苗”真的能“助长”吗?然后给“助”字加上大大的双引号,这样能凝炼地总结主旨)(对照幻灯片11中的主题图引出趣味小诗来深化总结:揠苗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无粒白辛苦)
    (4)举例说一说生活种类似的例子。(可选择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硬逼着孩子参加多种辅导班、特长班事例来叙说,近距离更有现实感)
    四、故事延伸
    1.合作演一演“禾苗枯死之后”(贴合故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的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如何补救,续写故事)
    (1)同桌合作表演
    (2)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引出:如果对禾苗不管不问,行不行?
    2.总结: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五、拓展,谈收获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有2000多年了,原文只有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同学们课下可以自己读一读。外国也有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找来读读。
    2.谈谈收获,课下完成我的收获表。
    (需增加“作业设计”一项,如:复述故事。再如:第二年这位宋国农夫再来种田,会怎么做?)
     
     
    揠苗助长
    焦急       拔苗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规律       急于求成
     
       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质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1.抄写词语。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揠苗助长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揠苗助长                                        
    2.比一比,再组词
    寓(寓言  ) 拔(拔河) 则(一则 )疲(疲劳)
    遇(遇到)   拨(拨打) 侧(侧面)披(披着)
    3.《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课件
     
    一、导入课文,出示课题
    (一)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二)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
    读准翘舌音“伸 示 弱 持”,前鼻音“禁”,后鼻音“蚌”。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神一伸”“来一夹”。
    组词扩展:“表示 示弱 一齐 整齐 威胁 相持 坚持 不禁 禁止”。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
        鹬图        蚌图
        威胁        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内容,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作为寓言故事,文章为孩子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可充分利用留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shēn jìn  jiā zhù  shì ruò   yì qí
    (伸进) (夹住) (示弱 ) (一齐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兴致)勃勃   揠苗(助长)
    3.按课文内容填空。
    《鹬蚌相争》讲的是 河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告诉我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1.《揠苗助长》古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3.什么是寓言故事?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人教版 下一篇:让我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