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苏教版试卷
  • 三年级北师大版试卷
  • 高二化学试卷
  • 六年级英语试卷
  • 四年级粤教版试卷
  • 四年级西师大版试卷
  • 三年级历史试卷
  • 考试试卷岳麓版试卷
  • 高三英语试卷
  •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2022-04-14 三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2018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本单元选编了《寓言二则》《画杨桃》以及《小马过河》这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

    阐释了动脑思考的重要意义。其中《寓言二则》通过两则浅显易懂的故事一一“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分别告诉了我们“事情如果出了差错,积极想办法补救,还不算迟”以及“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画杨桃》通过写“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而老师认为并不好笑的事情,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或看待问题,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马过河》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妈妈的启示下顺利过河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同时,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目的是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使他们懂得管理图书的重要意义,同时能让他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单元学习认知,本单元照例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五》,着力从字、词、句诵读以及阅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     由于本单元所选编的几篇课文故事性较强,且贴近学生的认知识记,因而在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时,孩子们应该能够对几篇课文克满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大致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品读感悟能力,所以能够大略体会到重点词语及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深度更多地还停留在感知故事内容的表层,可能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深刻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熏点词句进行揣摩体会,让他们在读、划、思、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文章内涵的体悟。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7.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请写下来。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8.“亡羊补牢”的意思是                                            。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9.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uàn   quàn

    羊圈(   ) 圆圈(   )

    圈养(   ) 圈画(   )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就是——(洞)。

    (2)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自然段。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紧”?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10.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的丢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                       。

     

    11.街坊是怎样劝告丢羊人的?画出文中的句子。

     

    12.“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意思是( )

    A.羊已经丢了,没有必要再修羊圈。

    B.羊已经丢了,应该把羊圈修好。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丢羊人丢了第二次羊后,他赶紧           ,把羊圈              。从此,             。

     

     

    14.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他在房间里(      )                。

    他在沙发上(      )                。

     

    15.“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12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教材分析: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组成。《揠苗助长》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人;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精、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学生讲解题意:

        “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

    晌:念“shn”,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诲: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   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同样是杨桃,为什么画出了不同的样子?

    (4)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地提出问题?

    (5)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习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做好了“读”的铺垫后,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地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来说,本堂课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

     

    课文讲解快要结束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的话是否只适用于画画?学生参与讨论十分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他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干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他人说,自身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难点: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动物头饰,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议;检查生字的读音,教师用生字卡片正音。注意下面一些生字的读音。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学生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三、课堂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二、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考虑: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协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如“连蹦带跳地说”,写出小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示小马愿意做事。还可以换上“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四、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考虑: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

    “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过不了河,为难了。“去路”,指往前走的路。“挡住了去路”,就是没法再往前走。小马是怎么想的?读有关的句子,指导读出语气。小马想的话,轻读。

    2、小声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小马过不了河,它是怎么做的?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它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考虑:小马问老牛,老牛怎么说?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这里要注意的是老牛的小腿)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从“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注意“立刻”)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准备过河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和老牛说的比较,为什么它们的说法不同?

    边读书,教师边出示挂图(小河、老牛、松鼠的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它们之所以说法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不同。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小腿;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这里可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所以说......;因为松鼠......所以说......”的句式回答。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句话的意思。

    老牛说河水浅,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步。“立刻”、“连忙”两词的意思相近,都含有“快”的意思,说明小马没动脑筋想。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完全相反的话,不敢过河了。小马既不动脑筋想一想,又不敢试一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五、指导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1、小马问老牛的话,后面是问号,要用疑问的语气读。老牛的回答,说得平静,因为它认为河水很浅,要读得平缓。可以让女同学读小马的话,男同学读老牛的话,分角色练习朗读。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小马!”一声大叫,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中一年级点,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一些,连着读,第二个“别过河”语气要加重些。

    3、“小马惊讶地问”,不是一般地问,“惊讶”,吓了一跳,表示小马害怕,紧张。教师可示范,读出语气来,再让学生练读。

    4、第六自然段中小马“叹了口气”说的话,是拿不定主意,无可奈何,只好回去问妈妈,要读得轻缓。

    5、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一、朗读第七自然段

    考虑: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他人说,自身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他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身动脑筋想一想,在考虑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他人说的,往往只适合他人。他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考虑: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身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三、指导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小马妈妈的话,要用诱导、亲切的语气读。小马的话中“过.....过不去”,“没......没想过”,这两处的省略号不表示省略了某些内容,而表示说话时心里很为难,所以是断断续续的。要指导学生用难为情的语气读

    四、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五、指导书写生字,分析记忆字形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2、练习写字。

    (1)每个字写三遍。

    (2)自身对照范字,评一评,自身哪个字写得好,还有什么缺乏。

    (3)组内相互评议,在写得好的字下面加点。

    (4)在评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再练写生字。

    六、重新组合学习小组,选择合作完成下列一项任务

    1、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2、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一评,讲得怎么样。

    3、编课本剧扮演《小马过河》。其他同学评一评,扮演得怎么样。

    4、想象,小马过了河,在回答的中上,又遇到松鼠、老牛,回到家里,见到妈妈,它会说些什么?其他同学评一评想象得怎么样。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字词,学习偏旁“厂”“穴”。

    2.理解各种表现笑的词语之间的区别。

    3.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4.熟读并背诵《弟子规》节选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化的情感。

    5.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两字词语。

    2.能根据不同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3.初步学习《弟子规》,理解意思,熟读并背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卡,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正音。

    3.分两组出示生字卡,请同学们找找这些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偏旁“厂”和“穴”)

    4.课件出示古代汉字及相应图片,教师讲解“厂”和“穴”所表示的含义以及

    二、词语积累

    (一)笑得不一样

    1.播放剪辑视频。教师:这些都是不同的笑,场合不同时笑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样。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笑都叫什么名字吧!

    2.出示9个关于笑的词语,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理解词意。理解每一种笑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一边放一边讲解,一一对应)

    4.读一读。教师读词语,全班学生来演一演,看谁反应最快,演得最像。

    (二)我的发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教师:“寻找”这个词中的“寻”是找的意思,“找”也是找的意思,那么“寻”和“找”是同义词,它们组成的词“寻找”的意思和它们差不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导: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词的意思也与它们差不多)

    3.举例,验证猜想。观察剩下5个词语,验证这个规律。

    4.小结:我们学过这种类型的词语还有很多,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那么它们组成的词也和它们意思差不多,掌握了这个规律,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2.请写出几个描写笑的词语。

    微笑

     三、句子朗读

    1.出示3句带加点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2.加点的部分,应该怎样读出相应的语气呢?(怎样读好加点部分)

    教师指导:“连蹦带跳”读出欢快、兴奋,声音洪亮,语速较快,可带动作读;

    “难为情”读出勉强、愧疚的感觉,声音低,语速慢;

    “和颜悦色”读出和蔼、平易近人的感觉。

    3.指导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弟子规》

    1.播放《弟子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弟子规》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教师简单介绍《弟子规》。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69页《弟子规》节选,把不理解、不会读的地方画出来。

    4.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比赛朗读。

    5.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内容。

    6.学生自由背诵《弟子规》。全班齐背《弟子规》。

    二、我爱阅读

    1.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完思考:这个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分段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个短文的故事内容,主要任务、事件有哪些。

    4.分角色朗读短文。分四个角色:老奶奶、大儿子、小儿子、老爷爷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语文园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读读认认和阅读理解。难度遵循从易到难,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注重让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我从旁引导,给予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充分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弟子规》作为我国文化经典,从低年段的学生开始接触。这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弟子规》的内容,熟读并背诵《弟子规》,初步培养古文的朗读语感,感受古文的韵律。《弟子规》的内容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能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讲文明的学生。

     

    相关推荐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下一篇:让我印守株待兔教案(部编人教版)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