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义。教学中将文本分为三部分,依次呈现,并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其中有相似表达作用的词语。第一部分是第1节,主要抓写小村庄环境优美的四个词语,并在说话练习中指导运用;第二部分是第3节第一句和第5节最后两句,分别是小村庄消失的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要抓写雨水奇多、洪水凶猛的词和一个“裸露”,再通过一个说话练习,指导学生说清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达成课后练习的要求。第三部分是2~4节中的其它内容,讲述人们用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主要抓体现砍伐树木数量多的五个词语。要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找到这些表达意思相似却相对不明显的词语,难度是比较高的。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填空,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这部分课文的大概意思,又让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了需要关注的词语或词组上,从而为后面的品析词语扫清障碍。最后结合理解第5节“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的含义,指导运用这些词语。整堂课设计以指导理解词义为主线,结合朗读、说话训练,层层推进,力求扎实有效。
上完课,感觉有得有失。由于目标适切,取舍恰当,设计有坡度,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较多读文、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课堂上参与面广,表达欲望强,整堂课各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度较高。但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品完词语后没有当堂在另一个语言环境中进行运用,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文章中心未能揭示,使得整堂课的完整性不能体现。究其原因,可能在个别词语,如“清新甜润”之类的意思挖掘上太深了些。虽然老师觉得自己将这个词语讲得很透,但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对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从整堂课的时间分配和教学效果角度来观察,属于占用了时间的低效率环节。
由此得到的宝贵经验是:学生的“学”既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点,也是终点。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教学目标的“度”和教学过程的“法”,通过自己的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切记: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