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鲁科版教案
  • 高三生物教案
  • 二年级北师大版教案
  • 三年级人教版教案
  • 高一人教版教案
  • 六年级英语教案
  • 一年级冀教版教案
  • 五年级语文教案
  • 三年级青岛版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8 时间的脚印

    2021-01-28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8 时间的脚印
    激趣导入出示记录时间的工具组图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学习目标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字词学习
    踪迹( )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刨刮( ) 沟壑( )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zōnɡ jūn cāo shí wéi páo hè lù zhuó xiē dǐnɡ kū
    词语解释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整体感知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1~5)
    “时间漫谈”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石头上的故事”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6~21)
    (22~29)
    (30~31)
    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5)
    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6~21)
    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22~29)
    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
    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5、7、18、22、24、27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4)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课文精讲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自由读1-5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小知识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自由读6-21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小知识
    三叶虫化石图片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品析语言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深入探究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深入探究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②这是一种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2.从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探索意义上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谈大家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主旨概括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写作借鉴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然后分说岩石的原因和过程。接下来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拓展延伸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课后作业
    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相关推荐
    上一篇:9 桃花源记 下一篇:让我印8 美丽的颜色(教案)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