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物理试卷
  • 四年级数学试卷
  • 七年级数学试卷
  • 高二粤教版试卷
  • 二年级华师大版试卷
  • 高一数学试卷
  • 四年级鲁科版试卷
  • 八年级粤教版试卷
  • 考试试卷生物试卷
  • 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学案(含答案)

    2021-01-15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一
    1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3解题: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4故事的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理想社会: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文章脉络
       7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8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思考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纷争带进桃花源。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 ① 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两件事是:(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6、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7首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8渔人离开桃源后,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检测题: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1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桃花源记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临别时)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相关推荐
    上一篇:期中测试 参考答案 下一篇:让我印22《愚公移山》练习题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