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湘教版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
  • 六年级苏教版教案
  • 四年级数学教案
  • 五年级粤教版教案
  • 九年级华师大版教案
  • 二年级湘教版教案
  • 七年级西师大版教案
  • 六年级物理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年第二学期第七单元教案分析(人教版)

    2021-06-02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人教版)

    本组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题材、体裁与第二组相同,但表达的主题不同。本组以“执著的追求”为主题,选取的是名人和普通人不懈追求的故事,富有教育意义。训练的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实验过程,体会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第三自然段是理解上的难点,要引导学生弄明白。
    《全神贯注》,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罗丹全身心投入、精神高度集中的艺术创作状态。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有关罗丹的“资料袋”可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读读,以丰富对课文人物的理解。
    《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场景来理解。
    《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从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可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样,要抓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重点学习和体会。
    口语交际、习作:这是本学期第二次写人的作文(第二组实际上也是写人的)。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教学目标:
    1. 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14课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出示课件
      2.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出示课件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四)为课文分段: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教后记: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初步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划分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以自然段为依据,划分结构段。为全面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件什么事。
      1.板书课题,学生解释“全神贯注”一词(可以查工具书),再提出问题思考,围绕“全神贯注”作者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2.顺便解释“雕塑”、“奥地利”、“挚友”: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学会生字新词(有的可以放到分析课文时再去理解)。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才出示课件
      2.注意以下字的字形结构:出示课件
     (三)按自然段默读,概括出自然段段意,再讨论划分结构段。要求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和概括性词语或句子。
      1.概括自然段段意:
      2.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结合自然段的归并,讨论划分结构段,明确段与段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四)通读课文,在质疑问难中,通过议论或查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句,解释一部分不理解和不甚理解的词语,为下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做好准备。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以“思考•练习”1、2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第一、二段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专注、投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茨威格说的一段话。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提问思考:
      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罗丹在雕塑一座女像的作品时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或者说是由什么引起的?先默读,再议论,然后回答。
      这一段共写了六句话,依次读一读,看看这六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的?
      第一句话写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罗丹既然招待茨威格这位客人、挚友,一定做了不少事。但课文接下去只写了一件跟“全神贯注”有联系的事,这件事是什么?
      2.接下来再想一想:罗丹带着茨威格参观自己的工作室。既然是“工作室”,是“参观”,客人一定看了不少内容吧?设想一下,可能看到些什么?这些都写了没有?为什么?单单写了什么?为什么?这就是第三句话要说清楚的问题了。
      3.在“仪态端庄”的女像前,客人和主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读一读下面第四、五两句话,简要地说出客人怎样表示?主人怎样表示?谁的表示又跟“全神贯注”直接联系?
      这是不是“全神贯注”的直接起因呢?
      (就是。)
      既然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动手修改,是故事的直接起因,为什么文章不从这里写起,而是把他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做文章的开头呢?
      师生共同议论,共同解答,注意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4.顺便结合句子的内容看看,“端详”一词写成“看”可以不可以?为什么?“皱着眉头”表示了什么?
     5.小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词不宜太多,而要准确。
     6.自由读这一段,再分组或分行朗读,续读下去。逗号之间停顿短一些,句号之间停顿长一些。体会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划分段落时,我们已经了解这一段是写罗丹怎样修改女像的。现在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哪几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这些特点在其他写人的课文中,也同样使用。
      2.再逐句细读,认真体会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表现“全神贯注”的。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注意“异样”和“激烈”两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3.这一层内容,是作者从罗丹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不同的角度,描写“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接下去的一层,有一句话是前一层的归纳,又是后一层内容的引起。找一找是哪一句话。
      4.自由读这一层(由“一刻钟过去了”到段末),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跟“越干越起劲”有关联,是什么?画出来。
      5.罗丹的女像的毛病,只是左肩偏了一点儿,脸上可能还有一点儿不满意的地方,修改共用了多长时间?
      课文为什么要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写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呢?是不是太啰嗦了?索性直接写“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不好吗?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再回答。
      6.再读最后两句话,注意:每句话里有那么一个字,最能反映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恐怕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最能表现一个人把全部精力、全部心思投入到某种活动之中了。是哪两个字?
      (“醉”和“痴”。)
      “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喝醉了酒是什么样?根据生活中见过的说一说。“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7.最后一句写修改完毕。读读这一句,看看是不是只交代了修改完了,有没有进一步突出“全神贯注”和全身心投入?找出来。
      (“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
      “对着女像微笑,”就已经说明修改是成功的、满意的了。“痴痴”是什么意思?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8.再自由读这一段,要求读出感情,一种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地投入修改作品时的执着感情。
      9.小结:这一段通过对罗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特点的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而且从侧面以修改作品时间长和作品毛病小的对比,以及修改作品紧张之时和完成修改作品之后的“如醉如痴”的沉迷状态,加深了“全神贯注”的意义,读了令人十分感动。

                 
                             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继续以“思考•练习”第1、2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三、四段的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全力投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三、四段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茨威格说话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分析第三段。
      1.提示:第二段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自己新完成的女像。他的朋友茨威格从旁悄悄地站着,罗丹始终没有理睬他,是不礼貌,不友好吗?
      (不是。因为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顾不上跟朋友交谈什么。)
      是的。还有一个有趣的令人感叹的事实等着我们去了解,领会。这就是第三段所写的内容。
      2.自由读,再指名读这一段,想一想: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这句话的“径自”和“随手”是什么意思?表明罗丹的什么?
      3.这就使“茨威格莫名其妙”了。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解释“莫名其妙”。
      4.当茨威格叫住罗丹的时候,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唉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从这几句话里的“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的“猛然”和“简直把你忘了”的“简直”两个词语,你体会出什么问题来?
      “很抱歉”、“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这是罗丹向朋友表示歉意的话。“见怪”是什么意思?
      (“见怪”是责备、抱怨的意思。)
      从罗丹想向茨威格道歉的话里看出罗丹是不是为了修改作品甘愿冷落、慢待朋友呢?
      (不是)
      那又是为什么呢?
      5.再读这一段,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归纳这一段所讲的事情。先自己归纳,并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小组议论后解答。
      (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完女像,离开工作室,要锁门时,茨威格叫住了他,罗丹这才想起朋友还在身边。)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1.最后一段,写茨威格对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感触”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再结合本段内容讲讲。
      (“感触”是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这里指茨威格接触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这一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思想情绪。)
      2.引起了什么思想情绪呢?读一读茨威格感触很深的两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有什么含义?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一句话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那天下午在罗丹的工作室学到的比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不是指学到的知识或能力怎样多,而是指学到罗丹对艺术创作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有了这种态度和精神,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总之,强调这一天下午的收获是非同寻常的精神财富。
      第二句话中先理解“人类的一切工作”是指哪些工作?“值得去做”的“值得”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人类的一切工作”是指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工作。“值得去做”的“值得”指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例如,我们眼下所做的工作:科研、教育、建筑、交通、卫生医疗、商业服务等等,等等。)
      那么,这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应该怎样?
      (应该“全神贯注”。像罗丹在他的工作室修改女像那样认真、那样投入就好了。)
      3.目前,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各门功课和各种技能,对同学们来说,这也是值得去做的事,要想做得好,也应该怎样?
      (也应该“全神贯注”。也应该像罗丹在他的工作室修改他的作品女像那样,认认真真地学习,全神贯注地学习,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大幅度地提高的。)
      (三)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课文记述了罗丹在雕塑女像作品时发生的故事。全文四个段落,从交代事情的起因,到事情的发展、经过,直至故事的结束,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个中心展开叙述。回忆一下,文章开头是怎样围绕“全神贯注”交代事情的起因的?
      (开头交代了罗丹请茨威格来家做客,在请客人参观工作室时,主人发现新的作品女像的毛病,便动手修改起来。)
      2.接着,事情在发展过程中又是怎样围绕“全神贯注”展开叙述的?
      (接着,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特点,表现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以至于忘记了客人就在身边。)
      3.最后,又是怎样围绕“全神贯注”结束全文的?
      (最后用茨威格对这件事情的深深感触——做好工作就应该“全神贯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课外作业:
      1.做“思考•练习”第4、5题。
      2.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要求先理解课文原句,再参考例句。
       教后记: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a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b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c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 四 课 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相关推荐
    上一篇:《蟋蟀的住宅》期末复习资料 下一篇:让我印《触摸春天》课文知识点整理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