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瀑布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学会可文中的生字,理解“瀑布、景象、比喻、衬着、仰望”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理解诗中的比喻句,了解诗句所描绘瀑布的声音、色彩、形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景物的。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景色的壮丽,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 |
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诗中的比喻句,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不同声音和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把看到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培养语感,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
教学课时 | 2课时。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可文中的生字,理解“瀑布、景象、比喻、衬着、仰望”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解题、读文,理清写作顺序,提出不懂问题。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瀑布是一种很美妙的自然景观,相信很多同学都亲眼见到过瀑布,有的同学可能是在电视或其他画面上见过。说一说,在你的印象里瀑布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教师评议并小结,多媒体播放我国著名瀑布的录像,让学生深入感知瀑布的形象。 3.瀑布是从高山陡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瀑布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非常壮观,非常美丽。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赞美瀑布的诗篇。(鼓励学生交流描写瀑布的古诗)引导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 4.导入课题:《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笔下的瀑布,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瀑布》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那么,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又是怎样一幅画卷呢?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6.鼓励学生说说“瀑”这个字怎么写?是什么结构?(“瀑”字是左右结构,它的右下部分不是水,而是像一朵溅起的水花。)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1.简介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2.谈话过渡:这么有名望的作家的小诗,想不想自己把课文读一读。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在小组里读一读。3.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小组学习,互相帮助,学会生字。(学生小组学习生字)(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小组交流。
5.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4)检查学生读写情况并随机纠正问题。6.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1)小组代表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瀑布的声音、颜色、形状。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的。)(2)教师评议并小结。
7.指名朗读课文。(多人)
三、教师小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
( ) ( ) ( ) ( ) ( ) ( ) ( )
叠 纸 一 般 衬 托 比 喻 尘 土 仰 望 伟 大
2.比一比,组成词。
伟( ) 衬( ) 仰( ) 瀑( )
围( ) 村( ) 抑( ) 暴( )
3.按要求完成练习。
(1)选词填空。
一道 一道道 一阵 一阵阵 一朵 一朵朵
( )闪电 ( )白银
( )风 ( )歌声
( )浪花 ( )浪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屏 一( )松 一( )风
一( )烟 一( )雾 一( )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
(dié) (bān) (chèn) (yù) (chén) (yǎng) (wěi)
叠 纸 一 般 衬 托 比 喻 尘 土 仰 望 伟 大
2.比一比,组成词。
伟(伟大) 衬(衬衣) 仰(仰头) 瀑(瀑布)
围(包围) 村(村庄) 抑(压抑) 暴(暴力)
3.按要求完成练习。
(1)选词填空。
一道 一道道 一阵 一阵阵 一朵 一朵朵
(一道道)闪电 (一道)白银
(一阵)风 (一阵阵)歌声
(一朵)浪花 (一朵朵)浪花
(2)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座)屏 一(棵)松 一(阵)风
一(缕)烟 一(场)雾 一(首)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理解诗中的比喻句,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景物的。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3.引导学生了解诗句所描绘瀑布的声音、色彩、形状,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4.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5.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景色的壮丽,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教学过程 】
一、朗读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思考:课文主要是写得什么?(课文主要是写瀑布的美景。) 4.谈话过渡:(多媒体滚动播放瀑布景观,教师随机介绍)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许多世界闻名的瀑布,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还有黄河流域上的人造瀑布等等。这些瀑布都是以雄伟奇丽、气象万千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领略一下瀑布的壮丽景色吧!二、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一)学习第一节。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鼓励小组交流: (1)课文的第一节写了瀑布的什么?(声) (2)作者在听到瀑布的声音时看见瀑布没有?(没有) (3)作者听到瀑布的声音时,他在在哪儿?(山的背面) (4)你认为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诗人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的声音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4.引导交流,启发学生从瀑布的声音体会瀑布的气势雄伟。 (1)多媒体播放瀑布的声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听到的声音。) (2)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瀑布的声音的?(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3)“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①什么是“叠叠的浪”?(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 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课件播放有关声音。) (4)“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①什么是“阵阵的风”?(阵阵就是一阵又一阵,阵阵的风就是一阵风连着一阵风,连续不断。) 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课件播放有关声音。) (5)鼓励学生交流:从瀑布的声音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瀑布的气势雄伟) 5.在这一小节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样写有真么好处?(突出瀑布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激动,对瀑布的喜爱和赞美。) 6.指导朗读。 (1)怎样读好这一小节?(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把瀑布雄伟的气势读出来,读出作者对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名朗读,教师评议并小结:指导朗读:“涌”字要读出浪涛的气势。“吹”字要读得轻柔,仿佛在倾听瀑布在山谷里的回荡之音。 (3)教师范读。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谈话过渡:这如浪涌上岸滩、如风吹过松林的瀑布声,吸引着我们急切地向瀑布走去,走啊,走啊,山路忽然一转…… (二)学习第二节。 1.指名的第二小节,全班齐读。 2.小组交流: (1)从“忽然一转”这几个字中,你能想到作者刚才是在瀑布的哪一面听到声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背面听声音大,现在转到正面声音就更大了,感受到瀑布的声势巨大,一定雄伟壮观。) (2)“啊”字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这么读,或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用惊讶的语气来大声朗读。读出作者的惊喜。) (3)瀑布的样子像什么?(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4)这一节介绍了瀑布的什么特点?(颜色)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用赞美、欣赏的语气来读。“啊”字要读出刚看到瀑布是惊喜的语气。“望见了”要把望见瀑布的激动心情读出来。 4.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深入体会:“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千丈”说明山高而陡,瀑布壮观。“白银”是瀑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 6.假如现在你们的脚下就是青山,你们站在瀑布对面看瀑布。你们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朗诵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在这一小节中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瀑布的样子的?(用比喻的写法,把瀑布比作白银。) 8.多媒体展示瀑布,教师小结:作者描绘瀑布的声音,连用了两个表示打比方的句子:“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在描写从远处看到的瀑布的样子时,又把瀑布比成了“一道白银”。打比方,是这首诗表达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 9.谈话过渡:来到瀑布的脚下,作者眼中的瀑布又像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2.小组交流站在瀑布脚下作者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3.小组交流: (1)“仰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仰望”?(“仰望”是从低处抬头向高处看。因为作者来到了瀑布近前,所以要仰望。) (2)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从全貌看,瀑布像一座屏风;从细节看,组成瀑布的水珠形似珍珠;颜色光泽与珍珠相似,晶莹透明。) (3)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因为被风吹过的瀑布溅起一阵阵水雾,轻柔飘逸,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弥漫如烟、如雾、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 4.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播放瀑布视频,教师小结:瀑布从千丈青山直泻而下,被风一吹,溅起许多的小水珠,那些轻飘飘的,纷纷扬起,像烟;那些密集一些的,迷迷蒙蒙的像雾;那些细小飞散落下的像尘。这样美丽的景象,如人间仙境。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呢?(陶醉)作者的心情呢?(陶醉) 5.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瀑布的样子,两个小节会不一样呢?(因为作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瀑布的样子不同) 6.教师小结:远望瀑布,瀑布好像一道白银。写出了瀑布的色彩美。走到近处,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写出了瀑布的形态美。 7.指名朗读二三小结。 三、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瀑布的?(由远到近) 2.作者从瀑布的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声、形、色三个方面)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雄伟壮丽) 3.教师小结:还没有看见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然后远远的看到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一座珍珠的屏,不但叶圣陶老爷爷被这美景陶醉,我们也被陶醉了,让我们带着陶醉的情感一起读读小诗,能背诵的可以不看书。 4.播放瀑布动漫视频,学生欣赏画面,聆听朗读。 5.配乐读全诗,再次感受瀑布的壮丽奇异的景象。(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多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6.播放世界著名瀑布视频,学生自由欣赏。 四、布置作业(可选择完成)。 1.背诵诗歌。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处自己喜爱的家乡美景。
4.搜集写瀑布的词语、句子、古诗、文章,准备全班交流。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先写出词语,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1)积累“看”的词语。 仰望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 ①我( )远方村庄,在大雾的笼罩下已经一片模糊。 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我( )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思绪万千。 (3)选择上面的一个词语造句。 2.按要求写句子。 (1)用“好像……又像”写一句话。 (2)仿照课文,补充完整句子。 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 。 (3)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一座珍珠的屏好伟大呀!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①贝多芬真刻苦呀! ②这儿的景色好秀丽呀! (3)用一两句话写一种物品的声音或样子。 3.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又像________;远望瀑布,千丈青山衬着________;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它就像________,站在近处看,瀑布就像________。正如李白诗中写道:________。 4.写几首自己积累的描写瀑布的诗。【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先写出词语,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1)积累“看”的词语。 仰望 俯视 瞻仰 遥望 凝视 眺望 (2)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 ①我(遥望)远方村庄,在大雾的笼罩下已经一片模糊。 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我(瞻仰)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思绪万千。 (3)选择一个词语造句:晴朗的夜晚,我仰望夜空,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让我产生了无数遐想。 2.按要求写句子。 (1)用“好像……又像……”写一句话。 秋天的枫叶,远远看上去好像一团火焰,近看又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在树上翩翩起舞。 (2)仿照课文,补充完整句子。 母亲的话语如春风吹暖了大地,如火把照亮了黑暗,如雨水滋润了万物,如灯塔指明了方向。 (3)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一座珍珠的屏好伟大呀!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①贝多芬真刻苦呀!真刻苦呀,贝多芬! ②这儿的景色好秀丽呀!好秀丽呀,这儿的景色! (3)用一段话写一种物品的声音或样子。 春姑娘来了,河水解冻了,它平静地依偎在小河温暖的怀抱里。柳树,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河水这面大镜子梳理着她那美丽柔软的头发;杨树,在春风吹拂下欣赏着自己倒映在河水中的美妙的舞姿。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河水乐开了花,它就像一个音乐家那样,“丁冬、丁冬”随口吟出美妙的歌声。 3.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远望瀑布,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它就像一座珍珠的屏,站在近处看,瀑布就像烟、雾、尘。正如李白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写几首自己积累的描写瀑布的诗。 望庐山瀑布 作者: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瀑布 作者: 施肩吾 豁开青冥颠,写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庐山瀑布 作者: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咏瀑布 作者: 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瀑布》教学反思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作品。这首诗语言简练,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集形、声于一体,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力求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妙运用,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但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学习课文前,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瀑布,欣赏瀑布的图片或视频,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瀑布的距离,使学生对瀑布产生情感上的亲近,顺其自然地引入课题。
第二:形声结合,理解诗歌。
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播放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景物,如学生探究“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时,教师抓住时机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朵去感受瀑布的声音。探究“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应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探究“如烟,如雾,如尘”时,播放视频资料,当学生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引导学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感情朗读,感悟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学生朗读能力优劣分化严重,不少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语气,不能准确地读出重读和节奏,个别后进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注意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单元说课】
《瀑布》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瀑布》是语文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是一首自由体写景诗,诗歌描绘了瀑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赞美壮丽的瀑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山路忽然一转,望见瀑布的全身”、“站在瀑布脚下仰望”,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从远处看瀑布及从近处看瀑布的样子。这篇课文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继续强调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本课以描写景物为主,比喻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独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读课文犹如闻其声见其形。例如课文中一个“啊”字,加上感叹号,把作者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句中,一个‘屏’字再加上词语“珍珠”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的壮观瀑布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形象生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一些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可文中的生字,理解“瀑布、景象、比喻、衬着、仰望”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理解诗中的比喻句,了解诗句所描绘瀑布的声音、色彩、形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景物的。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景色的壮丽,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诗中的比喻句,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不同声音和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把看到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培养语感,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和感染。
教学难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四、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巧妙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瀑布的资料或说说自己印象中的瀑布。多媒体播放瀑布的录像,让学生深入感知瀑布的形象的基础上背一背《望庐山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课文描述的意境。如交流“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时,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交流“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时,多媒体投影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交流“如烟,如雾,如尘”时,播放瀑布的视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眼、耳等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3)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集音、形于一体,通过课件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视觉和听觉,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和感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朗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好一首诗,最关键的是读,在反复朗读中品味,通过细细品味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而这必须要指导学生善于朗读,由“初读”到“细读”,由“细读”到“品读”,由“品读”到“研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领会诗的意境,才能达到读有所获,把握诗的内容与情感。
(2)理清思路。 本文可导入课题入手,通过阅读理清全文脉络。“瀑布”的“雄伟壮观”表现在哪里?启发学生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感悟瀑布的声音——气势磅礴,瀑布的颜色——色彩明丽,瀑布的形状——美丽壮观。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 (2)重点品析。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品析文中的比喻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五、说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初读感知,再读探究,细读深探,拓展延伸”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读思结合,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的兴趣和能力。此外,结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表达方法,在比较中升华感情。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钟) 通过谈话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瀑布的整体印象,通过多媒体播放瀑布的录像,让学生深入感知瀑布的形象。通过资料简洁瀑布使学生对瀑布有正确的认识。师生交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其他描写瀑布的古诗,使学生感受瀑布的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感受瀑布的壮观美丽。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1)诵读课文,初步探究:简介作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人作品的兴趣。在此环节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借助拼音读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通过交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顺利过渡到后面的学习中去。(2)品读欣赏,质疑再探:引导学生按作者的叙述顺序进行学习和交流。
①学习第一节:鼓励小组交流:课文的第一节写了瀑布的什么?作者在听到瀑布的声音时看见瀑布没有?作者听到瀑布的声音时,他在哪儿?你认为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参与全班汇报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进行引导和小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听到的声音。启发学生理解“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阵阵”就是一阵又一阵,阵阵的风就是一阵风连着一阵风,连续不断。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瀑布声音响亮,气势雄伟;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使人觉得生动、真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激动,对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学习第二节: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感悟,用惊喜的语气读好“啊”字,感受作者的惊喜。读好“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了解山高而陡,瀑布景象壮观,感受瀑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读好第二小节,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③学习第三节:在小组同学充分阅读、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瀑布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瀑布从千丈青山直泻而下,被风一吹,溅起许多的小水珠,那些轻飘飘的,纷纷扬起,像烟;那些密集一些的,迷迷蒙蒙的像雾;那些细小飞散落下的像尘。学生情不自禁的陶醉在这样美好的景象中。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到因为作者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在第一二两节中看到的瀑布的样子是不同的。
3.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强化认识,积累实践。(3—5分钟)
(1)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带着陶醉的情感一起读读诗,能背诵的可以不看书。(2)播放瀑布动漫视频,学生欣赏画面,聆听朗读。 (3)配乐读全诗,再次感受瀑布的壮丽奇异的景象。 (4)在学生沉浸在瀑布雄伟壮丽之美景时,一种对瀑布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教师随即播放世界著名瀑布视频,世界第一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亚洲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世界上最宽瀑布——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学生自由欣赏。给学生另一种心灵的震撼,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瀑布》是一首寄托着作者浓浓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为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行为、壮观作为本课教学的过程性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二、教法的确定
1.巧妙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前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瀑布的资料或说说自己印象中的瀑布。多媒体播放瀑布的录像,让学生深入感知瀑布的形象的基础上背一背《望庐山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课文描述的意境,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通过眼、耳等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集音、形于一体,通过课件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视觉和听觉,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和感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理清全文脉络。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3.以读代教,读中感悟。我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朗读成为学生感悟、体验、欣赏诗歌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通过有层次地、入情入境地读,走进本文与作者一起听瀑布的声音,赏瀑布的美景。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三、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刻画了瀑布。在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形状、颜色为教学重点、难点切入。运用课件展开教学,展示教材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如教学第一小节,利用多媒体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教学第二小节把作者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画面,教学第三小节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视频。对教材的处理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认识瀑布、了解瀑布、感受瀑布。
学完本课,要求仿写,当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写自己熟悉的、喜爱的景物一定会驾轻就熟,一定会情真意切!
四、教学策略的选用
1.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声美。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借助投影片,令学生自然地进入这美的画面中去,让学生感受瀑布的色彩之美。 3.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形态之美。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感情的熏陶需要我们教师引导他们借助教材去逐步实现。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同课异构】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写会本课的生字,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3.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通过搜集材料,了解瀑布的更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5.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及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认真倾听、积极表达及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
2.课件放瀑布的声音,鼓励学生猜出他是谁并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交流资料: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参与全班展评。4.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看报纸、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等各种途径了解了瀑布的这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
3.检查预习交流情况。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叠叠 涌上 岸滩 比喻 千丈 仰望 伟 尘土
(2)理解词语。
①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②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③如:好像。
④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⑤丈:原市制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 ⑥仰望:抬头向上看。 4.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节开火车朗读课文,齐读课文。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交流。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三个)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由远到近)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3.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教师随机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提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同学继续深入交流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文中的生词,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了解了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探究交流。 (一)分组交流。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根据学生喜欢的情况划分小组。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理解自己小组喜欢的小节。 4.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二)汇报交流第一小节。
1.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1)汇报交流一: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2)汇报交流二: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感觉?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瀑布的声音很大,瀑布很壮观。印象最深的是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引导交流。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还没看见瀑布,说明离瀑布很远,离瀑布很远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大。)
(2)“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从中感受到什么?(“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