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青岛版教案
  • 五年级北师大版教案
  • 四年级华师大版教案
  • 八年级生物教案
  • 高三鲁科版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高二粤教版教案
  • 三年级湘教版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 年新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声音寓言二则教案及作业题

    2022-10-22 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重点
    难点 1.理解寓言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学习的感受。
    3.通过学习,理解寓言的含意。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掩 耳 盗 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①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段导读:有个人想偷别人大门上的铃铛。
    􀀌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②作者用“只要……就……”这个句式是想告诉人们什么?]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 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③从他的想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④“掩”“伸”等动作说明什么?]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⑤你由这个结局想到了什么?]
    段导读:偷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偷铃,被人发觉了。
    滥 竽 充 数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❶,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⑥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⑦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有个南郭❷先生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 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⑧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作用?]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⑨这些描写有什么好处?]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⑩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齐宣王喜欢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使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吹竽,还得到了高待遇。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 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挨❸一个地吹给他听。[ 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这个结果让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齐湣王喜欢让大家一个挨一个地给他吹竽,南郭先生溜走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使用关联词“只要……就……”。
    3.理解寓言故事,懂得不要自欺欺人的道理。
     
    铃铛、课件。
     
    一 导语
    1.谈话回忆: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吗?
    2.什么叫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二 揭示课文题目,初读课文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新的寓言。
    板书:掩耳盗铃
    2.解释题目。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掩住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质疑问难。
    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呢?结果怎样?
    4.导读提示。
    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标画出自然段。
    5.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铃铛:“铛”字在词语中读轻声。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一个人想偷铃铛。)
    四 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话有几句。
    自读感悟。(共有四句话)
    2.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片。
    (1)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2)他知道,那个铃铛用手一碰,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讨论:
    ①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只要……就……”在这里表示什么关系?(条件关系)
    (3)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因为他用手碰了,这是条件。)
    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铃铛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4)“碰”和“响”之间是什么关系?
    (5)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 响 被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5.指名读第二句。
    出示幻灯片:
    (1)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
    (2)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了。
    ①读句子,理解“掩住”,做动作,理解句子:掩住谁的耳朵?谁听不见响声?
    ②默读,画词,区分“偷”与“拿”,“偷”与“盗”。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段话。
    ③表演动作。
    ④用动作概括出题目。
    6.从头脑里想到付诸行动,结果怎样呢?
    (1)读第四句,说出意思,体会“碰”与“发觉”的关系。
    (2)体会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大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偷铃铛的人前后感情的变化。
    8.出示幻灯片。

      “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
      (1)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2)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是被人发觉了?
    (因为别人听得到声音。)
    (3)他偷铃铛之前,知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4)明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欺骗的是自己。)
    9.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如果你是过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师生合作扮演)
    五 总结全文
    1.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
    2.回到家,给家长讲这个故事。
     
      掩 耳 盗 铃
     
      1.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应该以演为主线,把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基于教材而又再生教材,即让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演”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再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理解课文,并积极组织排练。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涵的深刻寓意;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非凡的想象力。
    2.学习寓言不能过早揭示寓意,要注意先引导学生从自读入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之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迁移、拓展去体会道理。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文中的关键句子:“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让学生反复读,观察插图,然后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可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他是怎么想的?通过读读议议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掩耳盗铃”的人的思想方法是错误的,从而理解体会深刻的寓意。
     
    1.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1)如果把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吗?(要是、假如)
    (2)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发现)
    2.比一比,再组词。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只要……就……
     不但……而且…… 如果……就……
    (1)(如果)你答应别人要帮忙,(就)应该尽力去帮他。
    (2)(因为)他热情为同学服务,(所以)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3)小明(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十分关心同学。
    (4)一个人有了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寓意使学生受到教育,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实事求是。
     
    彩图。
     
    一 复习检查
    1.回忆《掩耳盗铃》,指名朗读。
    2.说寓意。
    二 导入课文题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文题目:滥竽充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则寓言。
    (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溜走。)
    三 精读课文,感知寓意,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
    1.按自然段轮流朗读课文,要有感情、带表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标记在书上。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到乐队里?
    (2)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怎样吹竽?在书上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闭眼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3)猜猜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是怎样想的。
    四 重点研读关键问题
    1.指名读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吹竽的句子,找不同的同学表演一下。
    (一个同学扮演南郭先生,另一个同学读旁白,解说当时的心理活动。)
    2.讨论评价:南郭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人有什么下场?
    学生甲:他是一个没有真本事的人。
    学生乙:他是一个靠蒙混别人过日子的人。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
    五 课外拓展,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
    南郭先生刚要逃走,遇到吹竽的同行,两个人会说些什么?小组讨论,表演。
     
     
     
      1.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应该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教师应让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先生描述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会很好。理解“讲排场”一词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在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理解“滥”字时,可用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学生应具有的学习能力。此外,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学完这篇文章,学生们对南郭先生这种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行为深感厌恶。当南郭先生逃离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他的命运又会是如何呢?可以请学生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对全文的一个延续,也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所说或所写的素材非常广泛,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激发其创作欲望。
     
    1.照样子,加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
    例:工江(长江)
    于宇(宇宙)   空控(控制)    寺侍(侍卫)  自息(休息)斤析(分析)  欠吹(吹风)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泉水一点一点地滴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对泉水说:“你这软弱的东西,别来碰我!”泉水说:“我软弱吗?我还想在你身上打出一个洞来呢!”石头笑着说:“你有这么大的本领,那就来打吧!”泉水说:“好,你看着吧!”它一点一点地滴,滴了一年又一年,过了几十年,真的把石头打出一个洞。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由这则故事得来的成语是水滴石穿。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滴)水 一(块)石头 一(个)洞 (答案不唯一)
    (4)照样子,写词语。
    一点一滴  一朝一夕 一张一弛
    一年又一年 一次又一次 一回又一回 (答案不唯一)
    (5)写出短文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软弱—(懦弱)  本领—(本事)  真的—(果然)
    (6)你喜欢故事中的谁?谈谈理由。
    喜欢泉水。因为它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7)在你喜欢的词语下面画“ ”。
     
    1.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多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比较短小。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影射一种教训或寓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他比较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
    2.有关《滥竽充数》的读后感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先生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儿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已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吹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古已有之。
    齐湣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儿吹竽的,一个一个地听或欣赏,这才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地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吹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为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地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是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大,朝不保夕。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带刺的朋友》教学教案 下一篇:让我印部编版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