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鲁科版试卷
  • 七年级西师大版试卷
  • 四年级苏教版试卷
  • 一年级湘教版试卷
  • 五年级粤教版试卷
  • 九年级湘教版试卷
  • 三年级教科版试卷
  • 六年级人教版试卷
  • 九年级物理试卷
  •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4

    2020-12-26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

    《登幽州台歌》教案3
    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
        出示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
       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
               (寂寞苦闷)
            悠悠        怆然
    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
    上一篇:08《木兰诗》导学案(含答案) 下一篇:让我印16.诫子书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