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了解“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怎样爱护国徽的,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国徽更美丽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3.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应如何做,才能使国徽更美丽。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国 徽
我拾到一分硬币,
我去交给老师,
我要先擦掉
它上面的污泥,[①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为的是让硬币上的
国徽像一颗星,
闪烁在我小小的
温暖的手心里。[②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节导读:“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我走在大街上,
我扶起一个
摔倒❶ 的小弟弟;[③“扶起小弟弟”和“国徽”有什么关系?]
我看见:
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
把他帽子上的国徽
映照得更美丽。
节导读:“我”助人为乐使国徽更美丽。
有一天,
我走过天安门,
我看见:
我们的国徽
和❷太阳在一起,[④画线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照耀着我,
也照耀着
祖国辽阔的大地。
节导读:“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国徽的相关知识。
1.有关国徽的纪录片。
2.硬币。
一 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硬币,指导学生观察:硬币背面有什么?
板书:国徽
我们还能在什么地方看到国徽?
学生甲:在公安局。
学生乙:在法院也可以看到。
学生丙:在人民大会堂前也能看见。
2.观察国徽图案里有什么。
(国徽图案里有天安门、五星、谷穗、齿轮。)
3.播放录像片,加深学生对国徽的印象。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
温 摔
(2)记住字形。
摔:右边的笔顺是 。
(3)理解词义。
辽阔:宽广;空旷。
三 自由读课文,理解意思
1.自由读课文,数一数全诗共几节。(三节)
2.再读课文,思考:每一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第二节:“我”扶起了一个摔倒的小弟弟,从小助人为乐,为国徽增了光,添了彩。
第三节:“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国 徽
五星 天安门 谷穗 齿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读”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
“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的体现。本文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主导,以多种形式的读为辅助,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此外,抓住诗歌中小男孩做的小事,引导学生意识到也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被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让大家都跟你学。”……这样的夸奖使学生读的兴趣更高了。
1.看拼音,写词语。
wū ní
污 泥
shuāi dǎo
摔 倒
liáo kuò
辽 阔
shū shu
叔 叔
wēn nuǎn
温 暖
2.国徽上有五星、天安门、谷穗和齿轮这四种图案。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了解“我”在平时是怎样爱护国徽的,又是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国徽更美丽的。
课件。
一 复习检查
1.国徽上有什么图案?
2.国徽是国家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二 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第一节,思考:“我”是怎样爱护国徽的?
学生甲:“我”把拾到的硬币交给老师。
学生乙:“我”擦掉硬币上面的污泥。
2.为什么“我”要这样做?
(因为硬币上有国徽。)
3.自由读。
4.指名读,评读。(注意停顿)
三 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思考: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我”扶起一个摔倒的小弟弟。)
2.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爱祖国。)
3.让学生充分读。
4.指名读,评读。
四 学习第三节
1.你见过天安门前的国徽吗?播放课件,看后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2.练习朗读第三节。
3.指名读,评读。
五 联系自己,落实行动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国徽增添光彩?
学生甲:我们好好学习,掌握知识。
学生乙:我们热爱集体,关心同学。
学生丙:我们孝敬父母。
……
国 徽
擦污泥 喜爱
扶弟弟 增光
和祖国一同成长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收获,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感受成就与成功。
文中配有插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让学生边读边看图边想象。当看到国徽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国徽图案里都有什么,在哪里还可以看见国徽。
当看到“我”扶起小弟弟的图片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一情景会产生哪些联想。这时,许多同学议论起来,有的说:“‘我’扶起小弟弟的行为是乐于助人。”有的说:“‘我’扶起小弟弟的行为是为祖国、为国徽增光的体现。”这样,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把知识点展现出来了。同时让学生结合文中“我”的行为和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一想做什么事还能使国徽更美丽。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使学生觉得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语文、学语文的热情。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辽阔)的大地 (灿烂)的阳光 (甜甜)的微笑 (金闪闪)的硬币 (答案不唯一)
2.你打算做什么事为国徽增添光彩呢?写下来。
3.任选本诗的一节,默写出来。
1.国徽
国徽是国家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7月,《人民日报》登出了新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征集国徽、国歌词谱的启事。到8月20日,共收到应征国徽设计图案900幅。1950年初,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设计组,6月拿出国徽设计方案。6月2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小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由周恩来主持。23日,政协全体大会一致通过了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国徽方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政协关于国徽图案的建议。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发了公布国徽的命令。
2.天安门
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在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红色城墙上开有5个拱形门洞,城上有九开间的重檐歇山城楼,红柱黄瓦,巍峨壮丽。前后各立有华表一对,门前有金水河,跨河有汉白玉石桥5座。桥前为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