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课件
  • 教学课件物理课件
  • 二年级华师大版课件
  • 高二下册课件
  • 三年级青岛版课件
  • 高一粤教版课件
  • 三年级上册课件
  • 四年级化学课件
  • 高二语文课件
  • 高中数学选修2-1配套课时作业: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章末总结 Word版含答案

    2021-05-15 高二上册数学人教版

    章末总结
    知识点一 空间向量的计算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知识与方法与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类似,是平面向量的拓展,主要考查空间向量的共线与共面以及数量积运算,是用向量法求解立体几何问题的基础.
    【例1】沿着正四面体O-ABC的三条棱、、的方向有大小等于1、2和3的三个力f1,f2,f3.试求此三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以及此合力与三条棱夹角的余弦值.
    知识点二 证明平行、垂直关系
    空间图形中的平行、垂直问题是立体几何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和垂直问题,主要是运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借助空间中已有的一些关于平行和垂直的定理,再通过向量运算来解决.
    例2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为AB、B1C的中点.
    (1)用向量法证明平面A1BD∥平面B1CD1;
    (2)用向量法证明MN⊥面A1BD.
    例3 
    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是侧棱CC1上的一点,CP=m.
    试确定m使得直线AP与平面BDD1B1所成的角为60°.
    例4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B1、CD的中点,求证:平面AED⊥平面A1FD1.
    知识点三 空间向量与空间角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一般有两种方法:即几何法和向量法,几何法求角时,需要先作出(或证出)所求空间角的平面角,费时费力,难度很大.而利用向量法,只需求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即可求解,体现了向量法极大的优越性.
    例5 
    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5,AD=8,AA1=4,M为B1C1上一点且B1M=2,点N在线段A1D上,A1D⊥AN.
    (1)cos〈,〉;
    (2)求直线AD与平面ANM所成角的余弦值;
    (3)求平面AN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余弦值.
    知识点四 空间向量与空间距离
    近年来,对距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平面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直接代入向量模的公式求解,点面距可以借助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求解,或者利用等积求高的方法求解.
    例6 
    如图,PA⊥平面ABCD,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AD=2,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二面角P—CD—B的大小;
    (2)求证:平面MND⊥平面PCD;
    (3)求点P到平面MND的距离.
    章末总结
    重点解读
    例1 解 
    如图所示,用a,b,c分别代表棱、、上的三个单位向量,
    则f1=a,f2=2b,f3=3c,
    则f=f1+f2+f3
    =a+2b+3c,
    ∴|f|2=(a+2b+3c)(a+2b+3c)
    =|a|2+4|b|2+9|c|2+4a·b+6a·c+12b·c
    =14+4cos 60°+6cos 60°+12 cos 60°
    =14+2+3+6=25,
    ∴|f|=5,即所求合力的大小为5.
    且cos〈f,a〉==
    ==,
    同理可得:cos〈f,b〉=,cos〈f,c〉=.
    例2 证明 (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
    又∵=,=,
    ∴=.∴BD∥B1D1.
    同理可证A1B∥D1C,
    又BD∩A1B=B,B1D1∩D1C=D1,
    所以平面A1BD∥平面B1CD1.
    (2)=++
    =++(+)
    =++(-+)
    =++.
    设=a,=b,=c,
    则=(a+b+c).
    又=-=b-a,
    ∴·=(a+b+c)(b-a)
    =(b2-a2+c·b-c·a).
    又∵A1A⊥AD,A1A⊥AB,
    ∴c·b=0,c·a=0.
    又|b|=|a|,∴b2=a2,∴b2-a2=0.
    ∴·=0,∴MN⊥BD.
    同理可证,MN⊥A1B,又A1B∩BD=B,
    ∴MN⊥平面A1BD.
    例3 解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1,0,0),B(1,1,0),P(0,1,m),C(0,1,0),
    D(0,0,0),
    B1(1,1,1),D1(0,0,1).
    则=(-1,-1,0),
    =(0,0,1),
    =(-1,1,m),
    =(-1,1,0).
    又由·=0,·=0知,为平面BB1D1D的一个法向量.
    设AP与平面BB1D1D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
    =.
    依题意得=sin 60°=,
    解得m=.
    故当m=时,直线AP与平面BDD1B1所成角为60°.
    例4 证明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设正方体棱长为1,
    则E、D1(0,0,1)、
    F、A(1,0,0).
    ∴=(1,0,0)=,=,
    =.
    设m=(x1,y1,z1),n=(x2,y2,z2)分别是平面AED和A1FD1的一个法向量.
    ⇒.
    令y1=1,得m=(0,1,-2).
    又由⇒,
    令z2=1,得n=(0,2,1).
    ∵m·n=(0,1,-2)·(0,2,1)=0,
    ∴m⊥n,故平面AED⊥平面A1FD1.
    例5 解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0,0,0),A1(0,0,4),D(0,8,0),M(5,2,4).
    ∴=(5,2,4),
    =(0,8,-4).
    ∴·=0+16-16=0,
    ∴⊥.
    ∴cos〈,〉=0.
    (2)∵A1D⊥AM,A1D⊥AN,且AM∩AN=A,
    ∴⊥平面ANM,
    ∴=(0,8,-4)是平面ANM的一个法向量.
    又=(0,8,0),||=4,||=8,
    ·=64,
    ∴cos〈,〉===.
    ∴AD与平面ANM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3)∵平面ANM的法向量是=(0,8,-4),
    平面ABCD的法向量是a=(0,0,1),
    ∴cos〈,a〉==-.
    ∴平面AN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例6 (1)解 ∵PA⊥平面ABCD,
    由ABCD是正方形知AD⊥CD.
    ∴CD⊥面PAD,∴PD⊥CD.
    ∴∠PDA是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
    ∵PA=AD,∴∠PDA=45°,
    即二面角P—CD—B的大小为45°.
    (2)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P(0,0,2),D(0,2,0),
    C(2,2,0),M(1,0,0),
    ∵N是PC的中点,
    ∴N(1,1,1),
    ∴=(0,1,1),=(-1,1,-1),
    =(0,2,-2).
    设平面MND的一个法向量为m=(x1,y1,z1),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2,y2,z2).
    ∴m·=0,m·=0,
    即有
    令z1=1,得x1=-2,y1=-1.
    ∴m=(-2,-1,1).
    同理,由n·=0,n·=0,
    即有
    令z2=1,得x2=0,y2=1,∴n=(0,1,1).
    ∵m·n=-2×0+(-1)×1+1×1=0,
    ∴m⊥n.∴平面MND⊥平面PCD.
    (3)设P到平面MND的距离为d.
    由(2)知平面MND的法向量m=(-2,-1,1),
    ∵·m=(0,2,-2)·(-2,-1,1)=-4,
    ∴|·m|=4,
    又|m|==,
    ∴d===.
    即点P到平面MND的距离为.
    相关推荐
    上一篇:高中数学选修2-1配套课时作业: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2.1 Word版含答案 下一篇:让我印高中数学选修2-2预习导航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2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