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语文教案
  • 高二粤教版教案
  • 九年级粤教版教案
  • 教学教案化学教案
  • 六年级粤教版教案
  • 高三鲁科版教案
  • 高一鲁科版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九年级北师大版教案
  • 年新教材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及作业题

    2023-02-22 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4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老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能在玩些什么呢?

    (4)老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老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互相评价。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空。

    (1)《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2)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读句子,写古诗。

    (1)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3. 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1)南宋;叶绍翁;书写、记录。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课后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单元说课】 

    《夜书所见》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夜书所见》。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情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五、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感受引起愁思,从而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2.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打基础。

    (2)读懂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所看所听。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3.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生字书空描红仿写这些词语。

    4.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逐句分析诗意,结合词语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思念、乡愁。

    3.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听诗意,猜诗句。趣味性学习诗歌。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诗歌教学坚持“以读为本”。“三分诗,七分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布置。

    把握基础,朗读感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八、板书设计: 

        紧扣文章内容和主题设计简单的板书,利用板书体现课文的思路,突出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根据农村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联系儿童捉蟋蟀的快乐、有趣,再联系诗人当时漂泊在外的生活实况,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以朴实,简洁,明了的态度,利用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古诗意境的对照增加了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到了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精彩片段 

                   《夜书所见》品读感悟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作者很喜欢秋天。

      (我顿时哑然,这和预设的情况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问:你从哪看出作者喜欢秋天呢?

      生语塞。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孤独。

      师:好,你从哪看出作者很孤独?(板书:孤独)

      (半天,学生没有反应。我只好改变策略将问题具体化)

      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该从景物中体现出来,那么诗中写了哪些秋景?

      生:江上秋风

      生:萧萧梧叶

      生:儿童

      师:儿童是秋景??

      生:促织

      师:秋天才有吗?(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证。捉蟋蟀应该是秋天的活动)

      师:我们先来看“萧萧梧叶”,这“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风声

      师:在诗中是什么样的风声?

      生:吹过梧叶的风声。

      师:秋风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

      师:我们就用第一句里的一个字。

      生:寒。

      师:很好,这样的秋景不正是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吗?(板书:寒冷)

      师:还有哪里可以让人感觉到寒冷?

      生:江上秋风

      师:我们想象一下,秋天的晚上,我们站在江边,那江上的风迎面吹来,想想都让人瑟瑟发抖,是不是?

      生:是。

      师:好,那么这里仅仅只有秋景冷吗?还有谁的心也是冷的?

      生:作者

      师:很好,接下来,你们能不能把诗中的这种寒意读出来呢?

      一生读得平淡,没有起伏;一生读出节奏了,感觉却不太有;最后一个读得缓慢低沉,目标达到。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一整夜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寒冷的情境中呢?

      生:(稀稀拉拉)没有

      师:说没有的同学起来说说看,从哪看出没有?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还有没有?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恩,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盏明灯,顿时让人倍感……?

      生:温暖

      师:很好。(板书:温暖)

      师:也由这一盏明灯,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两个儿童提着灯笼挑促织。

      师:其实,这两个儿童挑促织的情景不就是作者自己小时候常做的事吗,所以啊,正是这秋夜的一盏明灯引起了作者温暖的回忆。那么我们大家读的时候应该……

      生:快一点

      师:恩,这时候作者寒冷的感觉缓解了一点,所以读得时候要比前两句读得稍稍轻快一点,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

      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待会徐老师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下。

      (挑学生朗读)

      师:这首诗写于作者为官在外的时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盏明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感到温暖。下面谁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歌,表达出作者的这种变化的心情?

      (挑学生朗读)

     
    相关推荐
    上一篇:《荷花》复习资料 下一篇:让我印年新教材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桑茶坑道中教案及作业题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或会员发布,仅供研究学习请勿商用以及产生法律纠纷本站概不负责!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6-2018 好教案 m.jiaoanhao.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19125号-1 电脑版:好教案